原标题:诺基亚5200手机软件(诺基亚5230应用软件)
导读:
如今,智能手机几乎已成为人们的标配,基于智能手机上的各类APP也是五花八门,然而很多APP是我们根本用不上的,比如在你购买手机时就已经预装好的一些应用,但要命的是,这些...
如今,智能手机几乎已成为人们的标配,基于智能手机上的各类APP也是五花八门,然而很多APP是我们根本用不上的,比如在你购买手机时就已经预装好的一些应用,但要命的是,这些预装APP即使用不上也不能被卸载,对于这类APP,不知道有多少小伙伴跟小编一样,是如下这样处理的呢?
近日,工信部终于出手了!明年7月起,小伙伴们再也不用对这类“霸王”APP头疼了!
工信部:手机预装应用软件需可卸载
12月23日晚间,工信部网站发布《移动智能终端应用软件预置和分发管理暂行规定》
其中第七条明确规定:生产企业和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应确保除基本功能软件外的移动智能终端应用软件可卸载。
这意味着,只要不是基本功能软件,哪怕是手机厂商自家开发的应用,也应该支持卸载。
那么,哪些软件属于基本功能应用软件呢?工信部网站同日发布对《规定》的解读中提到主要有4类:
一是操作系统基本组件:如系统内核应用、虚拟机应用、网络浏览引擎等;
二是保证智能终端硬件正常运行的应用:如蓝牙、GPS、指纹传感器应用等;
三是基本通信应用:如短信、拨号、联系人等;
四是应用软件下载通道:如应用商店等。
《规定》第五条第二款还规定:未经明示且经用户同意,不得实施收集使用用户个人信息、开启应用软件、捆绑推广其他应用软件等侵害用户合法权益或危害网络安全的行为。
除此之外,《规定》值得关注的点还包括:
为移动智能终端应用软件提供代收费的企业,应加强对计费、收费行为的管理,杜绝不明扣费。收费企业应对用户确认信息和计费原始数据至少保存5个月,并为用户查询提供方便;
涉及收费的移动智能终端应用软件应严格遵守明码标价等相关规定,明示收费标准、收费方式,明示内容真实准确、醒目规范,经用户确认后方可扣费;
手机厂商应约束销售渠道,未经用户同意不得擅自在移动智能终端中安装应用软件,并提示用户终端在销售渠道等环节被装入应用软件的可能性、风险和应对措施;
确保除基本功能软件之外的移动智能终端应用软件可由用户方便卸载,确保已被卸载的预置软件在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升级时不被强行恢复。
该《规定》自2017年7月1日起实施。
用户对预装APP有多烦?
其实,对于预装APP的批评声音每年都有,早在2014年“315”前夕,某互联网公司发布的《手机预装软件调查报告》就曾指出不合理预装软件的三大隐患:占据大量手机内存、自动联网消耗流量,预置木马病毒引起个人隐私泄露。
在艾媒咨询发布的《2013年中国智能手机预装软件用户调查报告》显示,在新买智能手机的用户中,有第三方预装软件情况的占到87.9%。
近八成用户表示其新买智能手机里含有15个以上第三方预装软件,其中以31-45个的数量范围为主,占32.8%,其次是16-30个,占28.3%。
在用户使用强制预装软件的频率方面,有近30%的用户表示从不使用,66.8%的用户很少使用,仅有5.3%的用户经常使用。从使用频率上,也可以窥见用户对这些强制预装软件的反感程度。
在企鹅智酷发布的《2015年中国手机预装软件调查报告》显示,手机应用商店才是用户获取APP最主要的渠道,而非预装或自带软件。数据显示,有76%的用户是通过应用商店获取APP,而使用预装/自带方式的只占到10.7%。
新规出台对手机厂商影响大
《规定》的出台,推提供软件下载的应用宝、豌豆荚等应用商店不会产生太大影响,因为应用商店所提供的软件本身就可卸载,应用商店只需要在应用审核方面加强管理,确保上架应用不出现乱收费、泄露手机个人信息等情况出现。
受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各大手机厂商,一方面,目前很多手机预装的应用软件都无法卸载,尽管用户屡屡抱怨,但手机厂商并没有整改的决心;另一方面,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在硬件价格战盛行之下,预装应用是手机厂商的重要利润来源之一。
据腾讯科技不完全统计,在《规定》出台后,在微博等社交平台上,网友对苹果不可卸载预装软件的不满最多。据悉,iPhone自带的很多非基本功能的应用软件都不可卸载,其中包括指南针、watch、播客、音乐、游戏中心、提醒事项、股市、健康、视频、日历、iBooks、备忘录等。不过,也有用户指出,最新iOS下,用户已经可以对非必须的应用软件进行卸载了。
此外,安卓机型中,不可卸载的软件也不少,比如很多国内安卓机型都预装的手机管家、日历、天气、会员服务、播放器、主题等软件都不支持卸载。不过相对而言,安卓系统还有一种可卸载软件的方法,即通过Root权限管理进行卸载。
《规定》的出台,意味着未来手机厂商的预装不可卸载的非基本功能软件都将支持卸载,这将直接影响到手机厂商自身的业务发展,甚至可能影响到企业的营收表现。
除了对手机厂商的影响,对于用户而言自然是利大于弊,除了不用烦恼内存占用及偷跑流量以外,最大的好处是不用再担心个人信息的泄露。
由于《规定》明确提到未经明示且经用户同意,不得实施收集使用用户个人信息,这或将在某种程度上遏制电信诈骗和犯罪。
此外,在用户个人信息安全层面,基于用户行为习惯进行商业推广的行为也可能受到影响。比如当你在某电商搜索浏览某商品后,再次登录时就能看到类似商品的推广信息,这其实就是用户的浏览痕迹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被抓取。未来如果《规定》得以严格执行,那么类似的情况将不再发生。
转自每日经济新闻 nbdnews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