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小米8透明探索版(小米8透明探索版代号)
导读:
镁客注: 计算机视觉公司高融资的背后,是他们极力在摆脱CV标签的事实。...
镁客注:
计算机视觉公司高融资的背后,是他们极力在摆脱CV标签的事实。
无论是头部企业如旷视、商汤,还是第二梯队的云从、依图等,他们在技术商业化落地的时候,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计算机视觉,从单点技术到到整体技术方案成为大势所趋。
未来的1-3年将是AI升级传统行业格局初定的历史窗口。在这个窗口周期,一旦一家足够强大的AI公司进入某个行业,就会因为数据和行业经验的反馈,建立起自己的技术壁垒。
本文转载自甲子光年;作者:小北;作者公众号:甲子光年(ID:jazzyear)
正文:
2018年的AI创投领域,以单笔融资金额来看,CV(计算机视觉,computer vision)公司仍是绝对主角。
4月,商汤宣布获6亿美元C轮融资,5月底,又宣布再获6.2亿美元C+轮融资,估值超过45亿美元。6月中旬,依图宣布完成2亿美元C+轮融资。
明星项目巨额融资,行业马太效应凸显,加之2018的市场钱荒,看起来,CV小公司和新玩家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
那么,CV赛道的战争是否已经结束?行业排位是否已成定局?新涌现的CV公司,是否还能破局?
为此,「甲子光年」采访了商汤、旷视、云从、依图、爱笔智能、格灵深瞳、码隆、阅面、图普、CELLA、Yi+等多家以计算机视觉技术见长的公司,和多家深度参与此赛道的投资机构。
我们看到的是,融资数字背后,是各家公司对不同打法“用脚投票”的开始。
目前行业的共性是:“CV赛道”走过了从“强调技术、不谈场景”到“扎堆单一的安防红海市场”再到“淡化单点技术,寻求场景、价值多元化”的路径——各家公司事实上都进入了一个“重新定义自己”的阶段。
这层转变后,再统称他们“CV公司”已不合时宜。即使商汤估值已超过45亿美金,与第一梯队的其他公司都拉开了巨大差距时,这个“赛道”也未到排位已定的时刻——因为当所有人都在重新定义自己时,排名是没有意义的。
新的可能性正在酝酿,也许是时候换一个视角了。
巨额融资:为未来买单
从实验室里的前沿技术,到如今“无需过多解释”,计算机视觉技术花了整整半个多世纪。
1966年夏天,MIT的一间教室里,人工智能先驱Marvin Minsky给自己的研究生出了这样一道题:“Spend the summer linking a camera to a computer and getting the computer to describe what it saw.”
让机器去“看”,并且告知我们它看到了什么,这便是计算机视觉的原点。
整整50年后,AlphaGo战胜李世乭,掀起了人工智能热潮,CV技术也终于做好了商业化的最后准备,ImageNet数据集、GPU算力支持和深度学习算法“三驾马车”整装待发,商业落地到了爆发前夕。此后,中国计算机视觉公司自2016年下半年加速崛起,逐渐形成了以商汤、旷视、依图、云从“CV四兽”为主导的格局。
它们的脱颖而出,最直观的表现是一轮又一轮的高额融资:
2017年,CV赛道迎来融资大年:依图在5月获得了3.8亿人民币C轮融资;商汤在7月完成4.1亿美元B轮融资;3个月后,旷视宣布获得4.6亿美元C轮融资;11月,云从又宣布获得5亿人民币B轮融资。
进入钱荒弥漫的2018年,四兽的融资势头依然迅猛:商汤在4月和5月连续宣布获得6亿美元C轮融资和6.2亿美元C+轮融资;6月,依图宣布获得2亿美元C+轮融资;同时,有消息称云从也完成十亿级人民币的新一轮融资。
巨额融资吸引了大量关注,也激起了广泛的争议:虽然各家公司都在金融、安防等领域开始获得收入,但显然,没有一家公司现阶段的盈利看起来匹配得上超高的估值。
对高估值表达不解的,首先来自二级市场投资人。“今天是商汤,明天还是商汤,无论是徐冰、徐立,商汤在二级市场参加券商策略会和电话会议的次数比一个正经的上市公司还多。”一位二级市场从业人员告诉「甲子光年」。在他看来,某些机构,包括一些主要做二级的机构参与商汤的投资,主要是奔着“明星项目”:“有了明星项目招牌菜,后续募资、投资会容易,至于是不是真的看好它?投的是不是值?没有考虑太多。”
然而,已经“上车”头部公司的各位投资人,并不觉得买卖不划算。
“为什么要给钱?大家都不傻。”投资了“CV四兽”之一的某投资人对「甲子光年」说,“巨大的前景,才是高估值的本质。”
商汤联合创始人徐冰去年底曾在公开场合说:“你要去跟市场上AI概念的上市公司比,商汤科技的PE或PS要低不知道多少倍。”以科大讯飞高峰期的190倍PE为比较,以当时商汤30亿美金的估值来看,商汤的年盈利需要超出一亿人民币,才能支撑“比AI概念股PE倍数低很多”的说法。
旷视的投资方启明创投执行董事周志峰告诉「甲子光年」,现阶段估值有一定溢价很正常,核心是看商业化能力。他透露,旷视To B的业务在去年公司成立第4年时已经做到了年销售额几个亿的量级:“中国做企业服务的创业公司中,在业务发展上达到这个规模和速度是少见的。”
不少高估值质疑者认为CV公司终究无法在传统产业链条中获得真正的资源分配权和定价权,而商汤B+轮投资机构晨兴资本合伙人程宇认为:“即使在海康、大华等行业内巨头环伺的安防领域,技术公司也有独特的优势。”他把抢占安防“红海市场”的竞赛比喻为爬珠峰,有南坡、北坡两种路径——一坡是海康掌握的渠道优势,一坡是商汤们掌握的技术优势。技术优势可以解锁之前做不了的新场景,带来“增量市场”,积累更多数据,形成正向循环。“南坡、北坡都可以登顶。”程宇说。
商汤方面告诉「甲子光年」,他们已在2017年实现全面盈利,业务营收连续三年保持400%同比增长,2018主营业务和收入同比增长10多倍。
在头部项目吸收了大量资金时,CV早期公司是否还有机会?
一级市场的投资机构在用行动表示:机会还在。
IDG资本合伙人牛奎光告诉「甲子光年」:“虽然从技术的角度切入基本上没什么机会了,但如果从行业应用的角度还是有一些机会的。”
比如创新工场在今年3月投资了其人工智能工程院独立出来的创新奇智公司,落地场景包括新零售、工业制造、保险行业等;在新零售行业找到落地场景的爱笔智能(Aibee)也成了最受资本追捧的新锐公司之一——今年1月,Aibee获得了1.65亿元天使轮投资,估值达8亿,刷新了中国AI初创公司的融资记录。
普华资本合伙人蒋纯告诉「甲子光年」:“小公司也有机会是因为,计算机视觉已经在很多场景被证明了模式的可行性,这个市场足够大,足够分散,不会有谁能赢者通吃。以工业制造为例,纺织业、酒业、地板业、每一个细分领域的差别都很大,需要不同的解决方案。”
“深度学习驱动的计算机视觉大规模落地应用,才刚刚开始。”周志峰告诉「甲子光年」。
在被问到是否认为争夺赛道老大的竞赛已经结束时,体量已成Top1的商汤也给出了如出一辙的回答:AI应用落地的大潮才刚刚开始。
“刚刚开始”,意味着不确定,也意味着机会。
投资了旷视的创新工场CMO黄蕙雯告诉「甲子光年」,AI技术能够创造指数型的增长,在旷视身上,能看到这种增长。“不能以现在,限制对AI未来发展的想象。”
那么,当投资机构和创业公司都愿意“为未来买单”时,这个想象力具体体现在哪儿?
行业渗透:不只有安防
对以计算机视觉技术切入商业世界的各家公司来说,传统巨头林立的To G安防领域已成旧故事。因为不管是否现阶段最主要靠安防挣钱,他们的眼光都瞄着更大、更广的市场,这样才足以支撑起“很贵的未来”。
从行业类型来说,如果人工智能是一片荒漠,安防是一片小水洼,那么在很多人看来,在不远处,还有一片大海。在「甲子光年」走访的多家计算机视觉公司与投资人口中,新零售、医疗、工业制造、互联网娱乐等是被提及次数最多的“大海”。
商汤告诉「甲子光年」,现阶段商汤最看中的行业是手机、自动驾驶、智慧城市和互联网娱乐;未来会着力开拓新零售和教育。最近一个多月,商汤相继与上海申通地铁、成都市签约,分别落地交通出行场景和一带一路区域总部。在AI研究领域,商汤与阿里巴巴、香港科技园联合成立香港AI Lab;与MIT签定战略合作,推进AI学术突破。
旷视目前重点投入的领域有3个:包括公共管理等泛安防的城市管理,包括手机在内的移动终端以及零售和物流。旷视方面告诉「甲子光年」:“我们希望我们是物联网的推动者。”旷视关注以上3个领域的内在逻辑是,它们共同组成了个人、公共领域再到商业领域的物联网布局:个人IoT指手机等智能终端;公共IoT指通过技术升级实现对城市安防、城市环境、城市服务的精细化管理;商业IoT指仓储、物流、零售,“这几块的未来市场非常大,比如在旷视艾瑞思和心怡科技合作‘未来一号’仓时,我们的仓储机器人能真正替代人完成分拣、搬运等工作,可以帮助客户节约60%以上的人力成本,拣货效率整体提高2-3倍,是真正意义上的降本增效。”旷视方面透露。
依图也是在安防与金融之外,于2016年开始重点布局医疗领域。有“国家队”之称的云从则选择在教育、智慧商业等方面拓展版图。
对于商汤与旷视重点投入的手机行业,一个特点是,强势的手机厂商可能会选择多个技术合作伙伴,以制衡供应方。所以商汤、旷视在同一品牌上展开了竞争。
2017年底,OPPO将商汤的AI双摄虚化等技术作为一个重要亮点加入了R11s旗舰机中。2018年4月腾讯《深网》的一次采访中,旷视相关负责人吴文昊明确表示:“我要把商汤挤出去。”而旷视最终也确实拿到了OPPO的订单。此外,旷视为vivo、小米、华为提供手机人脸解锁、人脸支付、3D人像光效等方案;商汤则为vivo、小米、魅族、一加等品牌提供人脸解锁、智能美颜、智能滤镜、背景虚化、智能相册等影像技术。近期,小米8透明探索版使用了商汤原创的3D人脸解锁技术;而OPPO Find X则同时使用了商汤的人脸3D重建和前置3D虚化技术和旷视的3D人脸解锁和支付方案。
林元庆新成立的Aibee选择了新零售。一些体量较小的公司,如中科视拓、阅面科技、码隆科技、图普科技等也都在新零售方面积极布局。
与安防相似,新零售行业中也存在着大量的场景需求。智慧门店、智能买手、智能仓储与物流、智能营销与体验……各环节都有AI 需求。
在5月获得K11的战略投资并与其形成战略伙伴关系后,Aibee开始与拥有多家高端大型商场的K11深度合作,探索精准零售的AI整体解决方案。
“我们在这方面跑得特别快,并且我们想要解决线下零售升级的核心问题,帮他们搭建核心技术系统,对其进行质的提升,最终要使这个购物中心很懂顾客,懂各家商店,全面数字化人、货、场。”林元庆告诉「甲子光年」,与很多营收乏力的AI公司不同,“Aibee的第一个商业合同就超千万元”。
林元庆还首次透露,在AI线下旅游方面,他们“也跑得很快”,已经落地的景区包括北京野山坡、黄山在内,已超30家。
久未发声的格灵深瞳也看到了新零售的巨大市场。“18000家门店,有多少比例完成了智能化改造?今年才刚刚开始。”据格灵深瞳CEO赵勇称,目前已有4000多家店面接入格灵深瞳的系统,并以每天100家的增速增长。“接入方式是在各地请第三方服务公司上门部署,部署的方案既包括软件系统也包括硬件。”
除新零售外,格灵深瞳还进入银行、能源(具体而言以加油站、4S店为主)领域。“这3个行业有相当高的相关性和复用率,都是跟营销有关。物联网营销公司慢慢会变成格灵深瞳一个重要的标签。”
另一个被投资人、创业者反复提起的场景是工业制造。
启明创投周志峰告诉「甲子光年」,近期他们投资了一家成立半年,以工业安全为场景的计算机视觉公司。
“目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制造升级的时间窗口,这是天时。”关注工业场景的翊翎资本管理合伙人范维肖对「甲子光年」说,“中国的工业制造还比较原始,发达国家已经开始了工业4.0进程,中国还处于1.0时期。基于此,中国正在推出工业制造升级,智能制造2025,这对于计算机视觉等AI技术进入工业领域是一个很好的时间窗口。”
从场景端来说,质检、包装等工业环节有着很大的智能化需求。翊翎资本深度孵化的AI产业链Paas平台公司CELLA就与大亚圣象合作,在木地板制造中找到了落地场景。范维肖介绍:“在木地板行业,需要对切割好的地板木片做检测,这种工作现在只能是人在检测,一位质检工人一天大约只能检测一万片,需要花12小时,而引入CELLA的技术后,可以大幅提升生产效率。”由于除了质检环节,木地板的生产已经完全实现流水线操作,所以客户有很强的需求接入技术解决方案,以实现全流程“在线”。
计算机视觉技术也正在医疗领域寻找落地机会。
“医疗的想象空间很巨大。”依图方面告诉「甲子光年」。
中国医疗的大痛点是资源分布严重不平衡。“大医院人满为患,而基层医疗机构诊疗资源和能力严重匮乏。现在整个行业发展状况最多只能算是满足了医疗领域1%的需求。”依图方面分析,人工智能技术能将顶级医疗机构的诊疗能力赋能基层,以解决“资源不平衡”的痛点。
其次,医疗影像师培养时间的漫长造成医疗人才上的缺乏,也给予AI医疗影像大的发展空间。
“目前,我们已经拥有覆盖全链路医疗数据的产品矩阵,包括肺癌、乳腺癌、儿科常见病诊断等,并在全国一百多家三甲医院落地。比如,依图医疗的肺癌影像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已经实际进入临床工作中,依图系统自动产生的影像诊断报告中超过92%是直接被医生采纳的,对医生的工作效率有量级上的提升。”依图告诉「甲子光年」。
清晰的痛点吸引了各路玩家入局。依图之外,医疗领域还有阿里云ET医疗大脑、腾讯觅影等巨头,推想科技、图玛森维、DeepCare等新秀也一并涌入。
“未来的医院将是一个智能医院,就是人工智能会变成医院的基础设施,就像今天互联网已经成了医院的基础设施一样。”依图科技告诉「甲子光年」。
纵观客户类型、行业特性的转变,一个明显的趋势是从G端到B端的转变。
正如赵勇所言:“任何技术行业早期都是从G端开始的,政府有刚需,愿意为技术付很高的价格来买单。随着技术越来越成熟,成本越来越低,慢慢便会进入民间。这是一个普遍规律。”
“未来在B端蕴含着巨大的机会。如果To G市场是10,那么B就是 100。现在只是计算机视觉的第一波——G端催生出了几个独角兽,2018、2019年会出现新的独角兽。”阅面科技CEO赵京雷告诉「甲子光年」。
打法重塑:告别单点技术
“现在很多人一提计算机视觉,还是只能想到人脸识别,”林元庆向「甲子光年」吐槽,“但是你去看CVPR(国际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会议)今年的近千篇文章里有多少是人脸识别的?非常少,不到十分之一。”
在重新选择细分领域的同时,各家公司也在摸索商业打法。一个共同点是,单独的“计算机视觉技术”提得少了,单点技术被融合多种技术的整体解决方案替代。
在2014年成立时,商汤对标的是研究属性很强的DeepMind。但现在,商汤的定位被更新为“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平台公司”。
2011年成立的旷视,最初推出Face++人脸识别开放平台,现在,其官网上则写道:“旷视科技是人工智能驱动的行业物联网构建者……希望用AI+IoT赋能终端实现物理世界的数字化。”
到了2017年底,虽然林元庆是计算机视觉技术方面的大牛,但他成立Aibee科技时,一开始就没从纯技术出发搭建公司,而是卡住“AI2B”的定位——以AI技术赋能传统行业,帮助其升级。在技术方向上,Aibee科技强调计算机视觉、语音、自然语言处理和大数据等多种技术的融合。
格灵深瞳CEO赵勇也有同样的感觉:“客户需要的是一套完整的行业解决方案,而不是一套算法或者一个摄像头,这就需要各种各样的技术,而不是某一种技术。”
从打法上来说,商汤是头部公司中最特别的一家,只有它敢明确提“平台化”,商汤方面告诉「甲子光年」,它们要成为有“核心平台化能力”的公司。
商汤方面告诉「甲子光年」,所谓核心平台化能力是指将商汤的技术优势转化成平台优势,通过与不同行业、场景的需求结合,推动各行各业的智能化发展,成为行业赋能者:“商汤目前已开始在10多个行业中布局,以手机与互联网行业的SenseAR开发者平台为例,商汤与OPPO等手机厂商、app开发者合作,共同打造中国AR生态,目前app端的合作伙伴有京东和王者荣耀。”
“在战略层面,商汤并没有说要专注于某一行业,而是希望赋能所有行业。”商汤告诉「甲子光年」。
平台化、同时深入十多个行业带来的一个好处是“交叉成熟效应”。商汤对其的解释是:进入到任何一个行业都能获得大量数据,这些数据能够反哺算法。而在一个行业中进行的算法积累,也能促进另一个行业的算法成熟度,多个行业共同发力,最终推动研发、算法走向极致。这种行业间的相互促进,就是“交叉成熟效应”。
同样以融资速度和金额令行业注目的新公司Aibee站在光谱的另一端:深度投入做标杆客户。
“我们现在70多个人,核心团队全是在做技术,我们的客户非常少,但都是大客户,我们BD(商务拓展)的人非常少,我就是最大的BD。”林元庆告诉「甲子光年」,这一阶段,他们主要想做出行业标准。
在多家公司都强调做“端到端”的整体解决方案时,林元庆说,“行业解决方案”和“帮助行业升级的解决方案”是完全不同的东西,能够实现升级是关键。
“就是要create big value”,林元庆解释,“这些行业是千亿级别的盘子,你最起码有可能帮行业提升10%、50%,甚至翻倍的效益,才能真正称得上行业升级。”这对技术的挑战相当大,“这样的整体升级方案需要有把众多技术有机融合的架构,一定不是单点技术。”林元庆说。
升级,同时需要对行业的深度理解,需要技术公司和传统公司的深度沟通,所以Aibee在和K11等客户合作时,做得非常“重”:“我们每天和商场的线下运营团队一起工作,互相学习、互相启发,很多我们想不到的,他们能想到。”
云从也在做类似的“深度沟通”和“教育客户”,云从科技联合创始人姚志强告诉「甲子光年」,云从专门成立了“人工智能大学”,面向行业客户,帮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AI如何帮助自己。
在锻造行业性平台能力和服务标杆大客户之间,还有一种折中的路径:为众多客户提供解决方案,好处是既接近客户,又能获得大量的数据。
格灵深瞳在新零售方面的尝试是一个例子。
赵勇告诉「甲子光年」,格灵深瞳的新零售业务虽尚不盈利,但增长很快,在服务客户数量方面遥遥领先。“差不多每天都有几百万的行为、订单、数据被我们收集反馈,再过几个月我们每天分析的客户就会超过千万。”赵勇说。
“客户→行业→通用”VS“通用→客户具体方案”,目前AI创业大致已分为这两个路径。
后一种路径最被BAT这样的大公司所采纳。比如Google推出了Cloud AutoML,百度推出了Easy DL,这些都是把深度学习、人工智能技术能力“平民化”、“简单化”的赋能型通用平台,可省掉部分公司聘请算法团队的成本。在新的技术公司里,依托中科院背景的中科视拓也在做此类“AI平民化”的尝试,同样打“平台化”标签的商汤的做法则是选定十几个行业,做行业内的赋能平台。
在回应外界的“融资机器”评价时,商汤方面对「甲子光年」说:“商汤的投融资活动都是与场景业务相结合的。商汤要打造平台型企业,业务布局广泛,更多资金和战略协作有助于商汤更好地完成上下游链条的垂直整合。”以C轮为例,商汤科技获得了阿里、苏宁等合作伙伴的投资,将享受它们带来的丰富落地场景。
在实践上执行“客户→行业”的林元庆告诉「甲子光年」,他认为这两种路线各有利弊,现阶段很难评价最后的成败,“核心还是,要找到一个给场景行业带来很大value的最有效方式。”
“这没有对错,没有路线之争。”林元庆说。
锁定窗口期:行业需要融合的技术
接下来的1-3年是关键时期。
“ 如同互联网兴起的2000年左右,未来的1-3年将是AI升级传统行业格局初定的历史窗口。如果3年之后,你还没进这个行业,这个行业肯定已经被别人做了。”林元庆告诉「甲子光年」。“历史窗口”的逻辑在于,一旦一家足够强大的AI公司进入某个行业,就会因为数据和行业经验的反馈,而开始快速的技术迭代,壁垒会快速垒起,“别人再进来就相当难了,所以未来3年在细分领域的竞争会很激烈。”
在锁定窗口方面,头部公司已经展现了某种“势能”上的优势。商汤内部一位一线产品经理告诉「甲子光年」:“一年前跟客户接触,客户只知道人工智能热潮,会接触几家再选择,需要去解释自己的技术优势。融资后,客户直接冲着商汤的名气来,不需要再解释基础性的东西。”
成立于2013年的格灵深瞳,在2014年一度像今天的商汤一样,是计算机视觉领域风头无二的公司,但此后一度沉寂。在充分经历过行业泡沫和公司的热潮、低谷后,CEO赵勇反思“在某个阶段确实过度PR过”,现在,他认为产品和客户才是最核心的。
“创业前两年确实更关注外在的事情,如PR和融资,但过去的历史不断告诉我们,一个成功企业的核心要素是产品、服务、价值、商业模式的优越性,而不是这些。”赵勇坦承。
在赵勇看来,行业内尚未出现一家“特别成功的公司”,还存在着很多机会:“格灵深瞳慢慢积累的优势是成为一家比较扎实的公司,从底层的技术到上层都是比较成熟的。”
而锁住窗口期,“占住行业”又有两种可以并行的做法:踏踏实实地自己围绕客户做好产品和方案,或以投资、合资、开放合作等方式为深入行业“加时间杠杆”。资本雄厚的头部公司已开始自己做“金主”,构建起自己的小生态。
例如,商汤成立了战投部,组建了一支跨界团队,投资了51VR、禾连健康等公司;旷视也以全资收购艾瑞思机器人的方式,进军智能机器人业务。
与有渠道优势的传统巨头合作也是资本运作的一种方式。如2015年7月,商汤与传统安防公司东方网力共同成立“深网视界”;次年4月,商汤还并购安防黑马“新舟锐视”,以弥补其全球联动产品的短板;与之类似,依图于2016年5月与传统身份识别解决方案商神思电子成立“深思依图”。
谋划新零售布局的中科视拓从去年底开始密集调研,其CEO刘昕向「甲子光年」透露,当时他们跑了北京、上海、成都、深圳、重庆等地摸店铺需求,总共分析了100多家提供新零售技术服务的公司,不限于CV公司。得出的结论是,无人店并没有带来效率提升和成本降低,智慧店铺现阶段讲了太多感知,却没有升级到供应链优化和提升营收的层面,而结算智能化才是新零售的核心。
“应该投资一家零售公司,”刘昕说,“敬畏行业,不要幻想技术解决一切。”
所以,这些资本运作并非“不务正业”,而是与“从技术到场景”、“从单点技术到整体技术方案”的行业逻辑一致——战投和收购,有利于补足计算机视觉之外的技术能力,同时开发新的业务增长点。
对各家公司来说,他们和行业打交道越深,越是共同领悟到,不管最初是以计算机视觉或是语音技术切入,想要真正变成能提供行业解决方案的公司,都要或多或少地补足AI领域某些其他的技术能力,如语音、自然语言处理、物联网、大数据等。这也是现在许多原本主要做计算机视觉、语音算法的公司开始切入算力层、投资芯片公司或自己做芯片的原因。
过去,以技术特征划分“赛道”的逻辑正在失效。为了提供“端到端”的方案,公司需要融合不同类型、不同层面的技术。有理由相信,市场上还会出现更多“令人感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投资和合作。
2018年,技术在融合,做单点技术的CV公司在消失。
各种快速的变化中,不变的是底层商业逻辑,能真正创造价值的公司会逐渐打开局面。
在AlphaGo的热潮到来之前,创立了ImageNet数据集的李飞飞曾在一次Ted演讲中畅想:“当机器可以‘看到’时,医生和护士会获得一双额外的、不知疲倦的眼睛,帮他们诊断病情、照顾病人;汽车可以在道路上行驶得更智能、更安全。机器人,而不只是人类,会帮我们救助灾区被困和受伤的人员。我们会发现新的物种、更好的材料,还可以在机器的帮助下探索从未见过的前沿地带。”
虽然整个AI创业注定是任重道远的征程,现阶段拿着放大镜看也有各种问题,但他们正在一寸一寸让以上的设想照进现实。也许3年之后,幸存者就能骄傲地证明,他们配得上如今高企的估值和社会的期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